绍兴名优特产介绍——养殖类

发布时间:
2017-05-26 09:12:29
阅读次数:

 越鹅
    越鹅,亦名绍兴白鹅,主产于绍兴县柯桥、皋埠、新二、马海等乡镇及上虞、诸暨、嵊县等地。绍兴养鹅历史悠久,《晋书》中即有王羲之“以字换鹅”记载,清康熙《会稽县志》亦有“右军浴鹅”之说。鹅形体高大,羽毛洁白,眼突金黄,喙蹼桔红。成年公鹅,昂首挺胸,鸣声宏亮;成年母鹅,腹大下垂,叫声低沉。越鹅,耐粗食,生长快,农谚云:“边吃边屙,六十日好卖。”全年按季饲养,称为清明鹅、端午鹅、晒煞鹅、过年鹅等。鹅肉嫩骨脆,鲜美可口;作“白斩鹅”,油光锃亮,口味特好。1987年,全市饲养越鹅达100万只。除供应国内市场外,还远销香港、澳门等地。

    越鸡
    越鸡,旧时以城内卧龙山东麓所养为著。相传吴越王钱弘倧让位于其弟弘俶后,迁居越州,置园亭于卧龙山,饲养花鸡,朝夕赏乐。越鸡个体肥大,肉质细嫩,鸡骨松脆,含脂肪量少。据测定,100克鸡肉中,含蛋白质23克,脂肪仅1克。故越鸡多用清炖方法食用。绍兴民间还有一种食疗法,选2至3斤重的仔鸡与适量的黄芪一起,在砂锅中炖酥后食用,对腰肌酸痛、神经衰弱、气虚盗汗、肾阳不足者,都有较好疗效。

    绍兴麻鸭
    绍兴麻鸭,因鸭毛呈麻褐色带黑斑而得名,又因主要产于绍兴,故亦称“绍鸭”。绍兴养鸭,宋代就很普遍。陆游《稽山行》即有“陂放万头鸭”之句。民间素有“种稻酿酒,酒糟养鸭,鸭粪肥田”习惯。绍鸭体躯狭长,蛇头暴眼,嘴扁颈细,背平腹大,臀部丰满,形似“琵琶”。其行动敏捷,善于潜水觅食,生长快,成熟期短,合群性好,抗病力强,产蛋率高。既可放牧,又可圈养。公鸭个体不大,而肉嫩、味鲜美,一般饲养六七十天便可上市。母鸭每只年平均产蛋250至290枚,高产群鸭每只可产蛋300枚以上,为中国蛋用型鸭种中之佼佼者,有“禽中明珠”之称。饲养多年的母鸭,俗称“老鸭”,被视为补品,“火腿炖老鸭”,向为绍兴名菜。1984年,《绍兴麻鸭纯系培养阶段成果》科研项目,获商业部三等奖。1987年,农业部在上虞建立绍兴麻鸭原种场。同年,商业部复在绍兴设立麻鸭育种科研场,并先后将鸭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放养。纯种绍兴雏鸭,远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。

    嵊县花猪
    嵊县花猪,主产于嵊县、新昌两县。相邻的上虞、绍兴、天台、奉化、余姚等县(市),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。嵊县花猪因产区不同,命名不一,产于嵊县三界镇地域的称“蒋岩桥猪”,产于嵊县猪娘岭一带称“富润猪”;产于新昌的称“新昌猪”;产于上虞的称“章镇猪”。1960年浙江省猪种普查时,统一定名为“嵊县花猪”。
    嵊县花猪,以骨架大、耐粗饲、繁殖率高、性情温驯、肉质鲜美、母性好、种用年限长而著称。1962年,嵊县被列为浙江省供香港猪生产基地。“三元杂交种”为嵊县花猪新品,生长快,断奶后六个月体重可达90公斤,瘦肉率达55%左右。1987年,全市有嵊县花猪种母猪12500头,种公猪18头。

    新昌长毛兔
    新昌长毛兔,民国时期开始饲养,后逐步普及全县。饲养品种,多为本地长毛兔,系德、英、法、安哥拉长毛兔杂交繁殖而成,俗称西杂兔。其兔产毛量高,毛质长、细、白、松、净、耐用,有特种纤维之称。兔毛制品色白如雪,光泽柔和。特织毛衣,面有浮毛,蓬松如雾,十分美观。1978年,新昌县上求、拔茅养兔经验,受到国务院办公厅表彰。1983年,新昌长毛兔获国家外贸部“兔毛出口,品质优良”荣誉证书。1989年底,新昌全县饲养长毛兔42.3万只。

    绍兴河蟹
    绍兴河蟹,亦称螃蟹、毛蟹、大闸蟹、清水蟹和中华绒螯蟹。绍兴历史上,曾有螃蟹覆野为灾。南宋嘉泰《会稽志》载:“会稽往岁有蟹葘,小蟹无数相虯结,大如三斗器,随潮入浦,散入濒海诸乡,食稻为尽,螟蝗之害不加于此。”明嘉靖十五年(1536)兴建三江闸,河海隔绝,亲蟹入海和蟹苗入河减少,螃蟹资源下降。
    绍兴河蟹,黄毛、青背、白肚、金爪,黄满膏丰,肉质细嫩,营养价值很高,是传统鲜美佳肴。70年代中期开始,河蟹常年捕捞过度,产量越来越少。90年代以来,价格直线上升,市场供应多从外地调入。

    绍兴鳜鱼
    鳜鱼,亦称花鱼,绍兴民间又称“紫花鲈鱼”。系野生鱼类,广布整个绍兴平原水网。宋陆游诗中,即有“新钓紫鳜鱼”句。鳜鱼体侧扁,背隆起,呈青黄色,具黑色斑纹,鳞细小,性凶猛,喜食鱼虾。肉质细嫩,味鲜美,无毛刺,营养丰富。绍兴传统名菜“清蒸鳜鱼”,历来被视为宴席珍品。70年代以来,绍兴鳜鱼捕捞过度,产量锐减,价格猛涨。1980年底,绍兴县水技站在城东水产村作鳜鱼人工繁殖获成功。今绍兴地区部分池塘搭配养殖,鳜鱼资源稍有回升。

    绍兴河鳗
    绍兴河鳗,亦称白鳝、鳗鲡,产于江湖水网地带。清康熙《会稽县志》载:“鳗,八月最肥。”其幼苗称鳗苗,俗谓鳗线。道光《会稽县志》云:“鳗,初生时,白如线,俗呼鳗线。三月间,三江斗门多有之。”绍兴河鳗体长,呈圆筒形,背侧灰褐,下方白色,无腹鳍,鳞细小,肉质细嫩,富脂肪,为上等食用品。鳗线炒雪菜、韭菜,炒蛋,炖豆腐,均为越中名菜。60年代,绍兴外荡鳗产量急骤下降。80年代后期,绍兴、上虞海涂均建有养鳗场。绍兴鳗苗出口日本等地,其价胜金。

    绍兴青鱼
    青鱼,俗称螺蛳青,主产于境内鉴湖、西小江、瓜渚湖、??湖、贺家池、铜盘湖和小越湖等水体,系绍兴一大家鱼。体似圆筒,尾部侧扁,腹部微圆,背显青黑,腹露乳白,多生长于水域之中、下层,以螺、蚬等贝壳类软件动物为食。青鱼生长快,个体大(有达50公斤以上者),肉厚刺少,富脂肪,味鲜美,有“荡鱼以此为最美”之赞誉。
    绍兴各档酒家之“过酒坯”,不乏三味:茴香豆、五香豆腐干和茶油青鱼干。其中以青鱼干为上品,从后街小酒店至名牌大酒家,无不挂上数尾,招徕酒客。抗日战争以前,青鱼干和绍兴黄酒同时销往南洋、港澳等地,为华侨所喜爱。今绍兴各大渔场所产茶油青鱼干,由于企事业单位业务交往和亲友间相互馈赠等需要,造成价格昂贵,一般居民已难得吃上。

    绍兴珍珠
    绍兴珍珠,主产于诸暨姚江、湄池和绍兴、上虞水网地带。50年代末始行人工育珠。1959年,绍兴县国营渔场用鸡冠蚌壳钻洞插核,获取附壳珠。1966年后,绍兴县和上虞、诸暨相继从江苏引进淡水无核插种技术,获成功。1976年,蚌珠由药用内销转向产品、工艺品出口。1987年,越城区灵芝乡张市村培育“蚌中观音”造型珍珠成功,其观音坐像,犹如浮雕,珠光宝气,遍体生辉。诸暨西施美首饰厂、绍兴张市首饰厂研制成三色珍珠领带、珍珠衫、珍珠门帘等新产品,珠光柔和,潇洒风雅,均为国内所罕见。珍珠项链、胸花、头饰、手链等历来为富贵者所拥有之物,从此进入一般家庭。绍兴珍珠饰品,从香港中转出口。1990年,全市珍珠总产量为33683公斤。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