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暨乱弹初以演唱乱弹为主。清末,与杭嘉湖水路班(徽班、小京班)合流,兼演徽戏、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。演员多为诸暨籍艺人,称西路乱弹。主要流行诸暨一带,兼及绍兴、杭州、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。
诸暨乱弹多演社戏。除在县城城隍庙、火神庙、白门关王庙、保安柳仙殿等演出赛神、祀神戏外,还在庙会、迎社时演出会市戏,于家谱修成时演出“家谱戏”及祈保地方安宁的“太平戏”等。
诸暨乱弹以〔三五七〕和〔二凡〕为基本唱调,部分剧目演唱[扬调]或调腔。有吹打曲牌数十支。以笛定调,分尺调及正宫调两种。
〔三五七〕有〔起板〕、〔小桃红〕、〔顶头板〕、〔游板〕、〔叠板〕、〔滚板〕等;〔二凡〕有〔倒板〕、〔二凡板〕、〔流水〕、〔紧板〕等。唱段具有“头、腹、尾”结构,为“双唱调板套”。
传统剧目旧说约有300多个。以尺调乱弹演唱的有《赐三德》、《日旺牌》、《双鱼坠》、《两重恩》、《碧桃花》、《两重缘》、《绣鸳鸯》、《打登州》、《双龙会》、《清官册》、《挂玉带》、《双救驾》、《义侠记》、《药茶记》、《双贵图》、《文武升》、《紫薇亭》、《万里侯》、《打金冠》、《奇双会》、《双鞭会》、《古玉杯》、《欢乐亭》、《三官堂》、《合银牌》、《九锡宫》、《双钉记》、《玉蜻蜓》、《百花台》、《珍珠塔》、《牛头山》、《串珠记》、《碧玉簪》、《征北传》、《铁笼山》、《龙虎斗》、《全家福》、《凤凰山》、《紫金镖》、《五龙会》等。以正宫调乱弹演唱的有《黄金塔》、《银川关》、《天缘配》、《列国志》、《大香山》等。以[阳调]为主演唱的有《芦花记》、《打樱桃》、《五代荣》、《长生乐》、《翠花缘》、《乌龙院》(插唱[拨子])等。
多以家庭戏为主,故诸暨民间有“宜路(指绍兴乱弹)为天下,西路为人家,小歌班为老嬷(妻子)”的戏谚。
诸暨乱弹所兼唱的徽戏,唱调为〔西皮〕、〔二黄〕。以〔西皮〕演唱的戏有《双合印》、《临潼山》、《斩梁王》、《反长安》、《回龙阁》、《青石岭》、《借赵云》、《黄鹤楼》、《芦花荡》、《破洪州》、《虹霓关》、《战洛阳》、《黑风波》、《盘河战》、《战长沙》、《竹林记》、《打金枝》、《摩天岭》、《铁弓缘》、《金沙滩》、《七星灯》、《过昭关》、《百寿图》、《杀子报》、《九龙山》等;以〔二黄〕演唱的戏有《武当山》、《上天台》、《大保国》、《大回朝》、《二进宫》、《三进士》、《渭水河》等以及唱〔平二黄〕的《梅龙镇》、〔西皮〕、〔二黄〕并唱的《置田庄》。
诸暨乱弹以〔梆子〕为唱调的戏有《九件衣》、《汴梁图》、《伐子都》、《海潮珠》、《红梅阁》、《蝴蝶梦》等,另有《报恩寺》并唱〔梆子〕、〔西皮〕、〔二黄〕。诸暨乱弹兼唱的调腔(当地曾称为〔越腔〕),有《铁灵关》、《两狼关》以及出自目连戏《傅相济贫》中的“背疯”、“弄蛇”两折。
诸暨乱弹班一般24人,有三花脸(大面、二面、丑),四白脸(老生、小生、老外、副末),五包头(正旦、花旦、老旦、作旦、小包头),五后场(鼓板、正吹、副吹、小锣、大锣),四厢房(头担、二担、三担、值台)和班主、成头、管饭。诸暨乱弹以诸暨地方官白演唱,表演动作强烈夸张,乡土气息浓郁。扮相、戏装、道具与其他大班戏相同。
诸暨乱弹全盛时期,有戏班数十,著名戏班有老长春、老红福等。其后徽戏流入,兼演徽戏,于戏班名前冠以“文明”二字,如文明长春、文明红福,文明阳春、文明舞台等。清末,渐趋衰落,戏班急剧减少。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,仅存文明阳春、文明长春等三四个戏班。抗日战争时期,艺人星散。1949年,仅存文明红福一班,时演时辍,勉强支持。
1962年初,浙江省文化局拨专款抢救西路乱弹,诸暨县文化主管部门召集流散老艺人金红茂等举行内部演出。4月,成立诸暨西路乱弹剧团,王天木(小生)任团长。剧团招收男女艺徒28人进行培训,老艺人金红茂(花旦)、李才标(正旦)、王梅堂(正吹)等9人任教。是年,县文化馆协助艺人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9个,记录曲调30余个。1963年,记录整理传统剧目5个、曲调80个。其间,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《双贵图》、《日旺牌》、《铁灵关》、《双鱼坠》、《紫薇亭》、《九件衣》、《药茶记》、《散潼关》等,移植上演新编历史剧《于谦》等。1965年上半年,开始排演《自有后来人》、《芦荡火种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社长的女儿》、《渡口》、《补锅》等现代剧目。8月,西路乱弹剧团与诸暨越剧团合并,改名诸暨文工团,编为文工团二队。其后,乱弹老艺人渐次退休,新艺员逐渐转业,不复有专业乱弹演员。